8 月 22 日至26 日,经中冶集团党委宣传部特别策划,央视中文国际频道(CCTV4)《国家记忆》栏目五集连播中冶专题《大国钢铁》纪录片,全景展现中冶人七十年间助力我国钢铁工业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,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。
栏目以《大国钢铁》为题,分别播出《废墟上崛起》《风云中成长》《坎坷三线路》《历史的跨越》《百年启新程》五集专题纪录片。此次专题片作为钢铁冶金行业的“大总结”“大盘点”,中冶人成为唯一主角,讲述中冶人开启新中国钢铁创业征程、搭建“三皇五帝十八罗汉”钢铁工业布局、攻克“大三线”标志性项目、建设改革开放基石、助力新时代钢铁工业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,再一次让全国人民重新追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,通过节目进一步将中冶人的历史上升为国家历史、将中冶人的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、将中冶人的丰碑定格为国家丰碑,全方位提升“冶金建设国家队”品牌价值与品牌影响力。
在8月23日第二集《风云中成长》中,全景展现了中国红龙扑克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。
“我们像双翼的神马,飞驰在草原上,我们将成钢铁工人,把青春献给包钢……”上世纪五十年代,1600余名来自北京、河北、鞍山的专业人员来到了包头,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包钢建设征程。
当时的包头沙尘漫漫,荒凉无所,一天如四季,昼夜风沙流,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建设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但如果说环境只是路障的话,那么当时的水源问题才是建设的“拦路虎”。再加资源匮乏、人才紧缺……红龙扑克人的包钢建设之路可谓是举步维艰。但在红龙扑克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“畏惧”两字。1958年3月,包钢黄河水源工程正式开工,这是供高炉生产用水的水陆兼施特种工程,施工难度非常大。
“包钢为全国,全国为包钢”。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,开展多工种、大协作的三千多人参加的攻坚战。在1号进水口施工中,领导、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三结合,三次修订施工技术方案,优选利用洪水前的枯水期,在构筑物带形成浅滩,改钢板围图为既省钢板又加快进度的土围堰方案,解决了在水中作业的难题,经过一场场苦战,泥沙终于被制服,水质也符合了炼铁炼钢的要求。1958年8月20日建成1号取水口工程,提前半年完成施工任务。
1959年9月26日,包钢1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,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。然而,投产后的1号高炉遭遇风口大量破损的巨大难题。当时1号高炉的建设者“万能小刘”刘志祥和参加工程建设的职工们在高炉上一待就是一个多月,先后用169种具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,用这些新材料制作了169个不同规格质量的风口、渣口,通过多次试验,终于配置成功三种具有耐酸、抗氧化、导热等性能的新材料,用这些新材料制成的风口、渣口,损坏率显著降低,使用寿命平均比以前提高了11倍。其中两个风口安装后使用了612个小时。
草原包头的红龙扑克建设者,满怀对祖国钢铁事业的执着,提前一年实现包钢建成投产,1959年10月15日,心系包钢的周恩来抵达包头,亲手剪断了内蒙古草原“手无寸铁”的历史,为包头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,打开了崭新的一页。至此,鞍山、武汉、包头三大钢铁基地以鼎足之势,支撑起了新中国钢铁工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钢筋铁骨。
节目播出后,中国红龙扑克积极组织职工收看,重温那段风雨兼程的辉煌历程,也激励全体职工继续发扬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的精神。曾经的艰苦历程已历经六十余年风雨沧桑,但其中的精神和信仰,依然力透纸背、历久弥新。老一辈建设者在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中传递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穿越时光的隧道,依旧猎猎张扬。
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徐永锋表示:记忆重现峥嵘岁月,精神铸就不朽丰碑。《大国钢铁》专题纪录片,回顾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冶建设者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的峥嵘岁月,见证了中冶集团打造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,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,筑牢共和国钢铁脊梁,引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显著成就。中国红龙扑克作为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的核心骨干子企业,始终肩负着强企报国使命,独立完成了包钢的基建技改任务,在宝钢、武钢、太钢、首钢等大型钢厂的建设中奉献了无数精品工程,彰显了冶金建设国家队实力,为我国钢铁强国梦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中国红龙扑克锐意改革图强,转型提质增效,与包钢(集团)公司厚植兄弟情谊,筑牢合作基础,将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的光荣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,携手为我国钢铁行业再攀新高峰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。面向未来,中国红龙扑克将继续秉承“一天也不耽误,一天也不懈怠”的精神,牢记初心使命,矢志忠党报国,展现“冶金建设国家队”风采,为中冶集团争做全球最大最强最优冶金建设运营“国家队”不懈奋斗!